“你不做个英雄,就很难是个正人君子。”
 
 

《春月》

  是冲着英若成和吴世良夫妻二人的名声而来的。

  这讲的是一个中国故事,但不是大多数中国人讲故事的方式,因为这不是大多数中国人写故事的世界观和史观。另一方面,书中涉及到的很多观点、反思和感慨,都很难在那个时代产生。因为人是被携裹于时代洪流之中步进的,产生与洪流步调不同的想法很简单,但是将其完善为一种终身奉行的原创信仰体系很困难,不管是超前或者落后。这些观点是属于作者而非人物的。

  作者将自己的观点投射进了人物的言行和心理,但是没有集中用一个人物表现,而是分散在了每一个人物之中。这就产生一种现象——人物们表现出与所处时代不同步的智慧和坦然,然而这种智慧坦然又只是昙花一现。人物注意到了时代大流中错误或值得质疑的地方,矛盾就这样在人物心中产生了,作者却因为上帝视角的缘故而未能把握这类矛盾,或者说她故意弱化了矛盾,意图使文字产生一种宿命推进的流畅。最终,书中的人物和情节都表现出过于温和的样子,临死时承认儿媳私生子的恶婆婆,因其母代为道歉就不计较孙辈放大脚的太太们,反思革命内战的国民党官员…有种雾里看花的美感,每个人物都可爱温柔,连最激进的明玉,也有被哄骗的苦衷和投身理想的身不由己。作者行文间把握了儒家文化柔和的一面,满怀着对一个古老大国的向往,那是一个优雅神秘的国家,云雾缭绕的皇城里面文死谏武死战,朝列有序;吴侬软语的水乡有精致的花园和温柔的娘子。但这无疑过分美化了那个时代。

  如果不把书提到很高的高度来评价,本书译笔流畅,情节从小处看,有很多动人之处,虽然有些刻意,但于文中有合理的情节相衬和铺垫,也颇动人心弦。

  

  幼时,族长对春月说。

“你的心如果从来不碎的话,春月,你又怎么知道你有一颗心呢?心总是碎了,长好,又碎了,又长好,就像昼夜昏晓一样,循环不已,千古如斯。”


  春月出嫁前,一直想起李白的一句诗。简直一语成缄。

夜夜长留半被,待君魂梦归来。


  翰林公公死去之后,春月开始觉得去世的丈夫允愉不再像过去那样,时时萦绕心头。她想到:

也许是他的父亲更需要他,他们在冥间相依傍,就像她自己和女儿在阳世一样。

 

 我觉得最表现那种哀而无怨情感的,是春月离开大伯秉毅时,留下的一封信。

吾爱

  予幼时不觉天地之隘,如蚕蛹蛰于茧内。蒙君助予插翅,始知翱翔之乐。

  惜月不恒圆,离合有定。此时予百感集心,然无悔恨。

  予二人情将长存,而向日之梦则永不可再矣。

  自今以后,吾等当循常例,于每年新正通一音问。倘重逢有日,愿勿周而复始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愚侄女再拜


  长风护送春月及其子女三人回乡之时,春月忽然有种近乡情更怯的反应:

她过去凭仗这个家的荫庇而漫不在意,就像凭仗自己的青春漫不在意一样。而如今两者都已凋落了。

  

  秉崇在大哥的尸体前念了自己写给大哥却未寄出的信。他问,难道革命就应当是这样?

他抬起头,等着那他明知不会有的回答。“难道革命就应当是这样?”他重复一遍。“如果是的,那么我和你一样,横不下这条心。”


  有一句我觉得很好玩,挺喜欢,出自长风之口。当然是说给明玉听。

你们TG这一点说得很对——我们布尔乔亚是一些多愁善感的混蛋。


  秉崇回到故里时,接任族长职位,来到大哥的书房,看见东墙上挂的诗轴。大哥的手笔,那时秉崇正在南昌和他的官兵们在一起。新年时,大哥将诗轴挂了起来。那是王维的《山中送别》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山中相送罢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日暮掩柴扉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春草明年绿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王孙归不归?

  

  逃乱时,长风代春月埋好了她的的匣子。

“石板看着和原来一样”他说,“谁也不会疑心。姑姑你记住,我也记住,是第七行第七块石板。记住牛郎织女会七夕。”


  至于结尾的那一大段话,咋一看似乎要非常感动,但实际上和中华世纪坛序差不多。尤其那段“天有时晴,有时阴。人有时讴歌,有时沉默。”简直就是旧约传道书里面“凡事都有定期,天下万务都有定时。”的翻写。

  而“我们像柔和的水,生性平和,可以掬在婴儿的掌心中;但日积月累,却能滴传石块,改变山岳。”这段,就又是美好理想了。

  文中提到沈祖濂的悼亡女文,我以为是原文,但没有找到。想来也许是中译英再译中。下次有空再仔细查一查。

汝见冥世判官,则揖双手拜曰:吾年幼,洁而无沾。生于寒素,足于薄粥。生时未靡费粒米只粟,亦未敢稍忽衣履······而今余成此文,汝尚未识读之。余所能为这,未恸哭狂号汝名矣。




26 Sep 2013
 
评论
© 鹿三只 | Powered by LOFTER